如果你有朋友是朋友,不要指望TA能幫你解決你所有的困惑,因為心理咨詢師只是和普通人打交道 以上是 不同的。
“我們可以做生活中的朋友嗎?我真的很想有你這樣的朋友。做個朋友。”
很多幫手都希望和心理咨詢師交朋友,就是能在咨詢之外維持友誼,比如現實生活中和朋友,如果有大人做朋友,你會覺得一切 你自己的問題沒關系。 所以我真的很想請人吃飯,或者去公園聊天,或者送禮物,希望能得到一個咨詢關系以外的情感建立,希望得到永久的友誼。
這個愿望很好,但是我們經常被心理咨詢師拒絕。 剛開始建立咨詢關系時,心理咨詢師與求道者建立專業關系,即只是專業關系,咨詢結束。 , 關系結束。 很多人不理解,覺得心理咨詢師太高尚,太商業。 這真的是每個人的想法嗎? 為什么心理咨詢強調職業關系,對咨詢關系有情感限制,卻不能發展私人感情? 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。 我想在這里討論這個問題。 [小時][小時]
第一,心理咨詢師是普通人,有自己的煩惱和困惑。
心理咨詢師本身會有自己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,每個人心窗的背后都有著自己的傷感和人生,心理咨詢師也依然。作為一個心理咨詢師,需要不斷的調節自身的心理狀態,調節內心的矛盾和沖突,使得保持內心的和諧和安寧,這樣才能更好的在咨詢當中以正性積極的心態面對自己的求助者,才能夠更好的提供心理學的專業幫助。咨詢室內外每個心理咨詢師都需要不斷的維護自身的心理平衡,不斷的超越自我,不斷的完善自我。保持良好的心態,穩定的情緒,洞察心理的敏銳和理解能力,才能夠在預約好的時間內,給予求助者最好的心理學的幫助。
第二,人無完人,心理咨詢師也有著自己的優點和缺點。
從世界的這端到那端,我們無法找到完美,心理咨詢師也有著她的缺點,性格方面,生活方面,家庭方面,成長經歷,等等都有著她自身的優勢和劣勢。
并不是說醫生是智慧的化身,是完美的生命個體。醫生是普通生活中的真實一員,有著她真實的現實生活。咨詢室內外,她有著她特色的生活。
以上兩點,咨詢室外和心理咨詢師一旦成了生活中的朋友,心理咨詢師的狀態和生活會給求助者帶來暗示和影響。心理咨詢師無意的言談和隨意的認知觀念,都有可能傷害到求助者。咨詢室外的心理咨詢師是職業外的自我,是隨意的,當把心靈的交流放大到現實生活中去,咨詢就成了閑聊,就成了無病呻吟。
第三,咨詢關系拓展到咨詢室外發展,會使心理咨詢師失去中立態度。
心理咨詢師要求保持一種中立的態度,才能夠對求助者的問題有著客觀的看法和理解,當你和心理咨詢師走得很近時,她對你就失去了意義,對你的問題她就變得非常地弱智。由于你和她是朋友,她很在意你,就很容易被你的情緒卷入,侵襲,最后她會和你一起陷入心身憔悴中。
這一點我們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真實的體驗到。比如一個失去工作的男人,回家告訴妻子,自己在單位犯了個錯誤,被辭退了。妻子很難平靜下心來聽他傾訴,因為失去工作,就意味著生活經濟的窘迫,她會自然的卷入自己的情緒和觀念,對丈夫責備和抱怨。而無法保持中立的態度,來先聽聽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?丈夫處理的方式反映了他什么樣的心理特點?一個妻子是很難做到這些的。
如果這個男人的好朋友聽到這個事情,這個朋友會直接給這個男人建議,告訴他該如何如何,很難平靜的去幫他分析問題。而所給的建議都是朋友自己的觀念,沒有人真正從這個男人的角度去聽聽他的心靈之音。
這就是為什么在心理咨詢師面前,可以真正敞開心扉的真實原因,心理咨詢師保持一種非評價的中立態度,關注的是求助者面對困惑的心理過程,分析求助者的心理特點,她使你感覺到安全、舒適、被愛、被尊重、被接納與認同,你很放松,不用忌諱什么。她會引發你傾訴的欲望,卻又引導你去思索、自我分析和節制。好的心理咨詢師像水一樣隨你流動,像玻璃一樣透明,把你的防御和阻抗都化解于無形。當你抱怨別人的時候,他會沉默,不扇陰風也不點鬼火,當你反思自己的時候,他的眼睛會閃射出愉悅的光輝。她聽得很多,說話很少,但每句話可能都是一種新視覺,給你一種新體驗,讓你感覺到一片新的天和地。
所以,你與心理咨詢師的關系越簡單,心理咨詢師就越能發揮她的技術。
第四,心理咨詢師需要自我保護。
咨詢室內,心理咨詢師與求助者間有著一種和諧與信任的關系,離開診室,這種關系立即消失,醫生也會迅速的遺忘掉你(自我保護)。在咨詢的每個時間段,心理咨詢師會高度的精神集中,會投入到求助者的世界中去,每天都聆聽著無數的痛苦和眼淚。離開咨詢室,心理咨詢師要快速忘掉咨詢中求助者的負性情緒,回到自己現實的生活中來,忘掉不快樂,忘掉痛苦,這樣才能使心理咨詢師保持自身的心身健康,保持積極的心態,以迎接明天的工作。
如果和心理咨詢師做朋友,畢竟情緒是有傳染性的,你的痛苦會一直感染著心理咨詢師,心理咨詢師會失去自己的生活,會在你的痛苦黑夜里和你一起失去方向和道路,會使雙方弄的精神疲憊,對你的問題她會失去耐心,會感覺承受不了精神的負荷,會最終失去一個心理咨詢師的作用。
第五,和心理咨詢師做朋友,不利于求助者的獨立成長。
求助者和心理咨詢師做了朋友,有問題隨時聯系她,問她,依靠她,就會失去求助者獨立解決問題,面對問題的能力。會形成對心理咨詢師的依賴,會把求助者自己的問題都推到咨詢師的身上,全盤抓住求命稻草,自己不想努力和付出辛苦了。這樣不利于求助者人格的完善,獨立的成長。
第六,避免對心理咨詢師產生移情。
心理學上把移情分為正移情和負移情。
積極的同理心:心理咨詢師是世界上最好的傾聽者,最好的精神同情者,在心理援助的過程中,求助者很容易將生活中失去的愛傳遞給輔導員,比如通過心理咨詢,尋找和 對母愛或父愛的補償,對愛人的尋找或依戀,一旦這些感情轉移到身體上,就會產生愛或依賴,這意味著協商關系的終止和結束,也是協商的失敗。 必須考慮轉介。 這也是每個人在長期工作中都非常忌諱和防備的事情。 “我愛上了我的顧問。” 一旦產生同理心,咨詢必須結束,咨詢必須終止。
負移情:將現實生活中或成長中的仇恨和仇恨轉移到身體上。
心理咨詢中維護專業關系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。 所以當你喜歡和一個心理咨詢師交往的時候,成熟的心理咨詢師會讓你選擇:“你是愿意得到一個好朋友還是繼續擁有一個好顧問,你不能兩者兼而有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