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2個不同的東西。 想必很多想從事心理學這個職業,成為咨詢師的朋友都對此深有感觸,尤其是已經在路上的朋友們:
“考過了 拿著心理咨詢師證書花了很多錢修了很多課程,結果要么是連真正咨詢的機會都沒有;要么是接受咨詢后感覺能力捉襟見肘 前者多半是因為很多心理學平臺,公司和機構都把過去的培訓和工作經驗(案例和督導)作為顧問落腳的硬性標準。
因為和理論派相比,實戰 能真正處理客戶的情緒和問題,靈活運用核心咨詢技術深入客戶內心,幫助他們成長。 經驗,所以他們無法達到標準,只能在咨詢門外徘徊。 后者比較幸運,有一些我有機會接觸到真正的輔導,但在這個過程中,我意識到我的能力不足以保證輔導的效果。
我沒有 知道輔導真正效果的關鍵,感覺自己像一只“無頭蒼蠅”; 無法靈活應對各類訪問和話題,陷入焦慮和自我懷疑; 缺乏監督,無法得到技術支持和咨詢效果的監督,參觀人數流失率很高; 我的信心大受打擊,只能退縮其次,選擇觀察、實踐,增加“實習經驗”。 這和真正的心理輔導有很大的差距,也有悖于實踐的初衷。 因此,很多人離真正稱職的咨詢師越來越遠。
總之,缺乏扎實的咨詢能力和持續的實踐資源,由此產生的自信危機,是 許多新手顧問成長的路上的三座大山。